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通告 >> 通知公告 >> 正文

通知公告

云南大学农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24年度建设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3-21

一、学位点总体概况

云南大学2014年获批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资格,原招生培养领域为园艺领域,2015年开始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2017年根据教指委指导性意见调整为农艺与种业领域,包括作物、园艺、种业三个方向。自2020年,累计授予学位306人,目前招生规模120人/年。本学位点共有校内专任教师43人,其中研究生导师38人,具有博士学位36人,并聘请校外导师110人。建有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农业农村部多年生稻生物学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部省合建)等多个科研平台,拥有仪器设备500余台套,总价值超过4400万元。建有教育部和云南省支持建设科技小院5个,联合培养基地5个,院级校外教学实践基地8个,校内实践基地1个。

二、学位点基本条件

(一)师资队伍建设。现有专任研究生导师3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35人、占比92.1%,45岁及以下29人、占比76.3%,45岁以下高级职称19人,占比50.0%,最高学历非本单位授予的36人、占比94.7%,最高学历来源于境外8人、占比21.1%。其中,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青年千人1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云南省云岭学者1人、省级学术带头人3人、省级后备人才2人、云南省各层次“兴滇人才”13人。专职教师获“中国青年五四青年奖章集体”荣誉1项、岳虹最美教师奖个人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人次、红云园丁奖优秀教师奖1人次。

(二)科学研究。针对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需求,积极推进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工作,以项目实施为核心,开展了多年生稻技术应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应用、工业大麻产业化开发、花卉育种与应用、咖啡精深加工及产业化开发、低纬高原苹果新种质创制及新品种选育等研究,服务于云南的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多年生稻创制及应用取得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成果,为云南省乃至全球的农业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

2024年在研经费纵向2487.4万元,横向2765万元。其中,地方政府投入超过500万的项目清单1项,多年生稻育种与应用的基础研究,982万元。

(三)科研支撑平台及实习实训基地。建有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农业农村部多年生稻生物学与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部省合建)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3个,校内建有3000平米的科研温室,建有200平米4℃低温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基因)库。拥有仪器设备500余台套,总价值超过4400万元。建有教育部和云南省支持建设科技小院5个,联合培养基地5个,和云南省粮食产业集团、云南云花联合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等建立了8个教学科研基地。研究生根据招生方向有序进入各基地开展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2024年80余名研究生进入联合培养基地培养,充分发挥了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办学的优势,培养了能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四)学生奖助体系。建立从国家奖学金到校级奖学金的网络体系,奖学金类别设计政府奖学金及社会类奖学金。如岳虹奖学金、东陆英才奖学金、贫困生求职补助、社会爱心人士助学金等奖助学金项目;贫困生求职补助(100%全覆盖本学位点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毕业学生);奖助贷评定依据《云南大学全日制研究生综合测评办法(试行)》《云南大学农学院研究生综合测评实施细则(试行)》。所有全日制研究生均可享受奖、助学金。本学位点2024年387名学生获助学金(金额:232.2万元),2名学生获国家奖学金(金额:4万元),5名学生获研究生省政府奖学金(金额:5万元)。

(五)管理服务与就业发展。设置有校院两级管理机构,由研究生院、学生工作部宏观指导,农学院具体管理。设置主管院党委书记和院长各1人、分管副书记和副院长各1人,学位点负责人1人、研究生督导3人、教学秘书1人、专职辅导员2人,系统负责教学、学位论文、专业实践与就业工作。制订了相关教学管理制度,包括:招生管理制度、培养方案、奖助贷体系制度、综合测评实施细则、学位授予标准、学位论文指导、评审与答辩等环节工作制度、导师聘任与管理制度、研究生管理机构体制等,并制定了教学与课程管理办法,包括课程与教学环节管理制度、课程教学大纲及实践教学要求、教学质量评估制度等。

依托教育部、学校两级就业系统,建立了毕业生就业信息数据库,动态跟踪学生职业发展,实时更新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为后续的就业指导和专业调整提供了可靠依据。日均发布一次社会人才需求,以满足我院毕业生求职需求,定期编制农艺与种业专业人才就业状况信息进行全院发布,让学院全体教职工充分了解专业就业发展情况,在发布的信息中全面分析了当前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及企业等信息。

顺利完成2024年招生、培养和毕业论文答辩等工作,2024届研究生初次就业率83.3%。

三、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

(一)招生选拔及生源保证措施。2024年本学位点招收132名硕士研究生。为保证生源质量,学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是提高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水平,并改善研究生的学习条件和待遇;二是鼓励本科生参与各科研团队和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实践能力;三是组织暑期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为推荐免试研究生提供科研创新基金;四是通过举办研究生线上招生宣讲会,向潜在考生全面介绍我们的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和招生政策,以吸引更多优秀学生。

(二)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立德树人根本责任,构建了以指导教师为核心,管理者、行政工作者、辅导员全员参与的权责明晰的协同育人体系。设置3个学生党支部,2024年发展党员5名,培养研究生积极分子46人。学位点将思政工作融入研究生培养各环节,积极探索学术引领和创新引领的路径和方法,切实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科学素养以及科研水平。

(三)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及保障措施。严格落实听课评课制度,对教材、新开课、教学大纲及授课计划等文件材料科学规范管理。课程体系突出对专业技能及技术集成能力培养的特点。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新增1项教学成果培育校级重点项目。

(四)导师指导与学术交流。本学位点鼓励和支持导师为研究生提供学术交流的机会,确保每位研究生参加不少于10次学术交流报告会,涵盖课题组的学术讨论会、学院或学校组织的各类学术会议以及学科领域的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其中本人作报告至少2次,填写《云南大学农学院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强化研究生在文献筛选、阅读能力、研究设计、总结提炼、写作表达等方面的能力,经指导老师和学位点审核合格后可获得学分。

(五)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情况。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单位共同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并形成制度保障,为研究生深入农业生产一线提供平台。结合科技小院、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等专项,深入产区生产一线,多方位多角度服务云南农业产业发展,贯彻落实“一懂两爱”。聘请110位行业导师共建教师队伍,2024年秋季学期结束后,将有80名研究生进入联合培养基地培养。

(六)学风建设及论文质量保证

1.学风建设。为维护学术道德,严明学术纪律,规范学术行为,提高学术自律意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学校制定并出台了《云南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及违规处理办法》,对研究生及其导师的学风和学术道德提出了明确要求。本学位点开设《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指导》,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严守学术道德、恪守学术规范的观念,更警示同学们要时刻铭记自己的目标,坚定前行,踏踏实实做学问,认认真真搞科研。在各方面工作的共同努力下,本学位点2024年未发生导师和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案件。

2.论文质量保证。论文选题立足云南高原自然农业资源和社会条件,以高产栽培、品质提升和种质资源利用中的瓶颈为突破口,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应用性较强,在行业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论文撰写遵循《云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并实施盲审全覆盖。

四、学位点服务贡献典型案例

魔芋产业成为助力乡村振兴致富路的“金疙瘩”

近年来,魔芋产业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得到了长足发展,是“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抓手产业,也是“十四五”期间乡村振兴的造血产业。云南临沧耿马孟定河外乡的几个村寨都尝到了魔芋种植的甜头。耿马县属于边疆少数民族热区,村民之前一直靠种甘蔗维生,最近几年由于糖厂效益下降,村民收到许多来自糖厂的大量“白条”,但迟迟未兑付现金。村民失去收入来源,生活得并不好。而且山区受自然条件限制,产业发展滞后,家庭经济来源单一,农户都在渴望增收,可是苦于找不到好的产业。

云南大学魔芋团队走进临沧耿马县,调研发现耿马县孟定镇尖山村、水桑树村、大水井的土壤基本上都是肥沃的黑砂土,年平均温度高,适宜珠芽魔芋种植。团队围绕魔芋产业发展“种业”瓶颈和种球繁育瓶颈,结合前期选育的4个珠芽魔芋品种和7个技术专利,依托当地农民已经种植成型的经济林果的遮阴条件,联合企业爱心送种,为当地农民开展魔芋的林下种植服务培训,带动边疆少数民族村民种植魔芋。

八年来,云南大学魔芋团队与耿马县魔芋产业一起成长,耿马县从边境贫困县发展成为边疆民族地区魔芋种植示范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亲切的称魔芋为致富“金疙瘩”。云南大学魔芋团队以产前繁种带动就业、产中种植带动增收、产后加工带动就业的全产业链模式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在“十三五”期间魔芋产业成为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抓手产业,在“十四五”期间将带领农民持续稳定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详见光明日报、云南网、云岭先锋等媒体报道)。

云端上的边寨青山中的梦想(光明日报)

临沧耿马:魔芋催生致富增收“魔力”(云南网)

研究生以此案例为依托,参加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其中“金‘芋’良品——助力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金疙瘩’,获得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国赛银奖,省赛金奖。项目结合魔芋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云南临沧孟定尖山村为试点,科技小院师生推广种植珠芽魔芋,开展技术培训,实现农户亩产上万元,边境地区农民实现脱贫致富,盖了新楼,买了汽车,助力乡村振兴。

五、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生源质量有待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社会服务能力偏弱;主动融入一带一路能力有待加强。

(二)改进措施

1.做好招生宣传,抓好生源质量提升

进一步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全方位、多渠道吸引优质生源报考我校研究生。认真做好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吸引更多推免生以及直博生报考我校,力争推免生占比达到20%以上;做好招生宣讲,吸引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等高质量生源报考我校,力争高质量生源占比达到30%以上。

2.加大人才培育引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围绕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需要,继续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逐步形成60-70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力争在国家级人才数量上取得新突破。

3.统筹规划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持续提升学位点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

积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统筹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提供人才支撑。同时,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为导向,以国家级及省级重大科研项目为依托,加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强化科研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教学和科研条件。通过高水平科研和社会服务,带动人才培养。

4.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

依托国际引才引智基地(科技部)、多年生粮食作物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国际合作平台,继续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鼓励师生参加各类国际学术会议,积极承办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系列国际学术论坛,不断拓宽师生的国际化视野;积极招收国际学生,努力把云南大学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的农学人才培养基地。

来源:院教务办

编辑:陈长赓 责任编辑:陈蕊 审核:王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