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通告 >> 通知公告 >> 正文

通知公告

云南大学农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21年度建设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3-21

一、学位点总体概况

云南大学2014年获批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资格,原招生培养领域为园艺领域,2015年开始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2017年根据教指委指导性意见调整为农艺与种业领域,包括作物、园艺、种业三个方向。本年度,修订了《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获得校级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项目1项,申报校级核心课程2门,申报一流课程2门;1人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比赛奖,1人获得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二等奖。

研究生培养方面。按照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模式的道路要求,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人才合作模式。顺利完成2021年招生、培养和毕业论文答辩等工作,因从2019年开始,本学位点学制由2年制改为3年制,2021届没有毕业生。本年度,获得2021年全国农科研究生志愿暑假实践活动优秀成果奖(二等奖)4项;获得云南省“第七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银奖3项,其中2019级研究生李凌宏等12名同学的“多年生稻技术”项目获全国金奖,这是全校获得的2项金奖之一,也是农学院第一次获得该项赛事的全国金奖。

师资状况。现有教职工30人,平均年龄37岁。其中,83.3%拥有博士学位,约50%有留学背景,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7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0人、博导4人。

二、学位点基本条件

(一)师资队伍建设。2人获学校东陆人才计划骨干教授支持、1人获学校东陆人才计划青年学者支持;引进六层次人才1名,优秀博士后1名,公开招聘专职管理人员1名、专职辅导员1名;完成了农学专业技术职务申报业绩要求的制定,2人晋升副高级职称。

(二)科学研究。负责完成了“云南大学服务云南经济高质量发展计划”的“高原特色农业和绿色食品牌”部分的规划。申报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特等奖1项、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申报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项,云南省科技厅基础计划研究项目10项。获得新品种审(认)定证书4个,申请国家专利2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4个。多年生稻研究进展被《央视新闻》、《人民网》、《新华社》、《中新社》等各大媒体报道,“多年生稻创制及绿色轻简化技术集成应用”被云南省科技厅列为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立项支持。草莓属遗传分化与演化动态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PNAS,并被人民网、中国科学报、纽约时报等国内外媒体报道。本年度,全院师生参加在线国际学术交流会议8次,15名教师参加国内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行业领域的26位专家、教授开展了学术报告进行学习交流。

(三)科研支撑平台及实习实训基地。本学位点建有云南省多年生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工作站、农业部工业大麻国家产业体系科学家岗位、田间试验站等;教学科研用房1680平米;仪器设备价值3794万元,其中20万元以上39台套,价值2378万元。建有云南省农科院花卉所、经济作物研究所、玉溪市农业科学院等15个校外实践基地,能够依托以上专业实践基地,围绕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开展新品种选育,栽培管理,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应用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四)学生奖助体系。设有岳虹奖学金、东陆英才奖学金、雷略经典助学金、云南大学优秀毕业生奖励、贫困生求职补助、社会爱心人士助学金等奖助学金项目;贫困生求职补助(100%全覆盖本学位点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毕业学生);社会爱心人士助学金名额,根据学院具体贫困生名额而定,名额不限。为了保证奖助贷评定公平、公正、公开,特出台了与奖助相关的文件,包括:《云南大学全日制研究生综合测评办法(试行)》《云南大学农学院研究生综合测评实施细则(试行)》。所有全日制研究生均可享受奖、助学金。2021年577人次获学业奖学金(金额:307万元),4名学生获国家奖学金(金额:8万元),4名学生获研究生省政府奖学金(金额:4万元)。

(五)管理服务与就业发展。设置有校院两级管理机构,由研究生院、学生工作部宏观指导,农学院具体管理,并成立教学督导小组负责质量控制、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由教学副院长任农业硕士授权点点长,学位点设兼职教学秘书岗位1名,专职辅导员1名。以学生事务管理为手段、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打造学生工作的精品项目,拓展为学生服务的有效途径,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优质服务。

三、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

(一)招生选拔及生源保证措施。2021年本学位点招收121名硕士研究生。为保证生源质量,学位点开展以下工作:增强学科自身办学水平和影响力,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提高研究生待遇;吸纳本科生到各团队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激发学生科研兴趣;举办暑期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给推免学生提供推免生科研创新基金(覆盖率100%),直接享受一等学业奖学金等优惠政策;举办研究生线上招生宣讲会从师资队伍、教学平台、招生政策等方面向广大考生介绍等。

(二)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为坚决落实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本学位点把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重要抓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本学位点设置2个学生党支部,2021年发展党员7名,培养研究生积极分子25人。学位点将思政工作融入研究生培养各环节,积极探索学术引领和创新引领的路径和方法,切实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科学素养以及科研水平。

(三)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及保障措施。根据全国农业硕士教指委关于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指导性意见,结合我校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以及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需求,农业硕士课程由公共课、领域主干课、选修课组成。课程体系突出对专业技能及技术集成能力培养的特点。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在领域主干课中有1门、在选修课中有3门运用本领域的主要理论和技术解决农业推广实践问题的案例研究课程。

实践教学内容根据导师研究方向结合实践单位研究内容,针对作物生产实际和作物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围绕多年生水稻品种选育、栽培管理特点,工业大麻栽培生理,肥水管理,马铃薯重要作物种质资源利用,花卉植物(百合、绣球等)育种、资源多样性、繁殖、栽培等,咖啡逆境生理、副产物高效利用等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通常在农田、温室、果园等农业理论与技术实践场所,以及农业企业等农业管理实践场所开展专业实习等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时间6-12个月不等。

(四)导师指导与学术交流。本学位点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要务,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的主体地位,深入学习《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风师德建设的意见》《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并结合文件精神建立教职工学习制度,将师风师德教育作为学院职工大会、业务学习大会、教工党支部的学习内容,定期开展教育学习,引导教师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立德树人。2021年组织教师参加导师培训130人次,充分了解国家研究生教育文件及政策、导师责任与义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研究生教育规章制度、研究生培养流程、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与学术伦理等,从而让每一位导师树立良好师德师风。

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作为必修环节。本学位点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应听取10次学术报告,在学术会议上报告不少于2次。积极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美国等国家的知名大学/研究所,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浙江大学等国内外机构/单位开展合作研究,为学位点研究生提供对外交流平台。

(五)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情况。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共同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并形成制度保障,为研究生深入农业生产一线提供平台,并聘请20位行业导师共建教师队伍,2021年秋季学期结束后,将有40名研究生进入联合培养基地培养。

(六)学风建设及论文质量保证

1.学风建设。为维护学术道德,严明学术纪律,规范学术行为,提高学术自律意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学校制定并出台了《云南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及违规处理办法》,对研究生及其导师的学风和学术道德提出了明确要求。本学位点开设《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指导》,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严守学术道德、恪守学术规范的观念,更警示同学们要时刻铭记自己的目标,坚定前行,踏踏实实做学问,认认真真搞科研。在各方面工作的共同努力下,本学位点2021年未发生导师和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案件。

2.论文质量保证。论文选题立足云南高原自然农业资源和社会条件,以高产栽培、品质提升和种质资源利用中的瓶颈为突破口,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应用性较强,在行业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论文撰写遵循《云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并实施盲审全覆盖。

四、学位点服务贡献典型案例

工业大麻团队为工业大麻开发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在云南省丘北县、广南县、石屏县和沾益区等地,通过专场培训会议和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种植工业大麻,实现了大麻花叶产、质量双提高,极大地强化的种植企业的信心、增加了麻农收入和生产积极性,在局部地区显现出良好的产业扶贫效果,达到当地政府、企业和麻农三方满意。形成了7项工业大麻栽培技术方案,经生产示范后向农户推广。在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菱角乡聂子洞村委会聂子洞村,示范种植花叶型工业大麻104亩,每亩花叶产量210kg,农民交售价10元/kg,折亩收入2100元,比当地玉米(亩产830kg、售价1.8元/kg)每亩增收606元,比当地土豆(亩产1500kg、售价1元/kg)增收600元。在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丘北县双龙营乡野猪塘村委会小阿牛村,示范种植花叶型工业大麻177亩,每亩花叶产量220.8kg,交售价10元/kg,折每亩收入2208元,大麻每亩比玉米(亩产550kg、售价1.60元/kg)增收1328元,比土豆(亩产750kg、售价1.45元/kg)增收1120.5元。在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丘北县双龙营乡野猪塘村委会大竹箐村,工业大麻种植大户刘加进示范种植工业大麻40亩,每亩花叶产量238kg,亩产值2380元,总产值9.52万元。

五、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农学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差距。具体表现在培养既懂乡村振兴战略又懂专业、具备交叉学科知识技能、能扎根农村大地的优秀学生不多,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还存在差距。

目前的专任教师队伍中,虽然87%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51%以上的教师具有留学背景,但是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和高水平拔尖人才数量偏少。

组建了多年生稻、工业大麻、马铃薯、花卉、茶叶和咖啡、新作物驯化中心6个研究团队,但存在研究方向凝练不具体,研究团队成员结构不合理不健全等问题。

虽然在多年生稻创制及应用,工业大麻遗传改良及高效栽培技术、草莓起源进化适应性机制研究处于国际或全国同行研究前列,但标志性成果还是偏少,需要继续加大高水平成果研发投入。

(二)改进措施

加强人才培养工作。优化和加强专业内涵与文化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教育、培育农业领域人才,增强学院综合实力。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不断优化学风、凝心聚力,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支持一线教师开展课程建设改革,推进启发式、研讨式、问题导向式教学。继续抓好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三个重要时间段的教学规范和教学秩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继续凝练团队研究方向,围绕团队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学院上下齐心协力、主动出击,加强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引进,力争2022年引进高层次人才1-2名。同时加强院内青年人才的培育。

加大科研力度,促进成果产出。做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申报和实施;做好在研项目的实施工作,按时完成成果验收。明确重点研发方向,优化科研环境,充分发挥科研项目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调动科研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继续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机构的交流合作。根据国内外疫情防控的发展变化,继续加强和国内外相关机构的交流合作。支持与不同学科和专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强化学术交流与学风建设;积极邀请国内外相关专家来学院开展学术交流;鼓励和支持老师和同学们积极参加、承办国内外学术研讨会,通过学术交流促进与国内外高水平机构的合作。

来源:院教务办

编辑:陈长赓 责任编辑:陈蕊 审核:王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