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国旗招展。当大多数人沉浸在假期的休闲与团聚中时,云南大学农学院多年生稻团队的师生却选择了一种独特的方式为祖国庆生——他们将西双版纳景洪和勐海(曼拉)田间试验站当作“打卡地”,将广袤田野作为“主战场”,在忙碌的科研与实践中度过了意义非凡的国庆假期,用实干与担当书写了最动人的青春誓言。
一、田野乡间,足迹踏出“实干路”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多年生稻团队师生在假期里的真实写照。在西双版纳景洪和勐海(曼拉)多年生稻试验田,一支师生团队正顶着秋日的阳光,进行着田间试验工作。裤脚上的泥土,是他们最美的勋章;记录本上的数据,是他们最珍贵的收获。他们用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广袤田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让科研的根系深植于祖国需求的沃土之中。

二、一方天地,别有洞天:扎根村寨的“傣楼实验室”
没有校园里实验室的高端宽敞,有的只是傣楼一楼几间小小的房间。这里,就是我院师生在国庆假期坚守的“前沿阵地”——一个真正建在村里的“傣楼实验室”。房间虽简陋,但室内的显微镜、解剖镜和超净实验平台,可开展水稻物理表型采集和组织培养等一系列实验。学生们把从田间地头采集来的样本,在镜下进行柱头大小和花粉育性的实时观察、记录和分析;在超净实验平台完成幼胚拯救和单倍体诱导等实验。

三、凝心聚力,奋斗是最美的“庆生礼”
这种假期里的坚守与奉献,已成为多年生稻团队的传统和亮丽的风景。它源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一精神的强大感召,展现了新时代农学院师生强烈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从实验室到田野,变的是场所,不变的是那份求真务实、科技报国的初心。这份在假期中凝聚起的奋斗力量,不仅加速了科研项目的进展,更极大地增强了全院师生的归属感、荣誉感和凝聚力。大家用行动证明,奋斗是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实干是对时代最有力的回应。

这个国庆假期,我们的故事没有远方的风景,却有着近在咫尺的奋斗与充实。这份独特的“假期作业”,彰显了农学院师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宏大格局。我们以行动为笔,以汗水为墨,正在祖国的大地上,共同撰写着一篇无愧于时代、无愧于青春的壮丽论文!
来源:多年生稻团队
编辑:陈长赓 责任编辑:陈蕊 审核:王崴